当下电信诈骗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往往趁着大家放松警惕的时候,利用网络诈骗狠狠“捞”上一把!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总结好生活中最容易遇到的电信网络诈骗套路,帮助大家提高辨别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
一、网上购物、购票诈骗
1.退款诈骗:冒充淘宝公司客服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要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当确实遇见电信网络诈骗事件时,要及时上报学校老师,并拨打87571110或96110迅速报案,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减少诈骗事件的发生。
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退款,要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2.网络购物诈骗:开设虚假购物网站或淘宝店铺,一旦事主下单购买商品,便称系统故障,订单出现问题,需要重新激活。随后,通过QQ发送虚假激活网址,受害人填写好淘宝账号、银行卡号、密码及验证码后,卡上金额即被划走。
3.低价购物诈骗: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发布二手车、二手电脑、海关没收的物品等转让信息,一旦事主与其联系,即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4.机票改签诈骗: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取消、提供退票、改签服务”为由,诱骗购票人员多次进行汇款操作,实施连环诈骗。
5.二维码诈骗: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6.网购演唱会门票诈骗:诈骗分子通过在自制的虚假票务网站植入木马病毒套取受害人个人及银行账户信息,或通过私信交易方式诱使未成功购票的歌迷购买所谓的转售门票来实行诈骗。
二、虚假信息诈骗
1.虚假爱心传递诈骗: 将虚构的寻人、扶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朋友圈里,实则帖内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
2.微信点赞诈骗: 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平台,以“手续费”、“公证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3.虚假链接诈骗: 利用伪基站发送网银升级、10086移动商城兑换现金的虚假链接,受害人点击后便在其手机上植入获取银行账号、密码和手机号的木马,从而进一步实施犯罪。
三、金融、经济诈骗
1.贷款诈骗: 通过群发信息,称其可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低,无需担保。然后以预付利息、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2.金融交易诈骗: 犯罪分子以某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骗取事主资金。
3.兑换积分诈骗: 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智能手机,对方以补足差价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汇款到指定账户;或发短信提醒受害人信用卡积分可兑换现金等实施诈骗。
4.高薪招聘诈骗: 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以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四、中奖信息诈骗
1.中奖邮件诈骗: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
2.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冒充知名企业名义,印刷虚假中奖刮刮卡,通过邮寄或投递发送,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借口实施诈骗。
3.娱乐节目中奖诈骗:以热播娱乐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中奖短消息,后以需交手续费、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连环诈骗。
五、假冒他人电话、网络聊天诈骗
1.冒充公检法电话诈骗: 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要求将其资金转入国家账户配合调查。
2.微信伪装身份诈骗: 加为好友骗取感情和信任后,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3.冒充QQ好友诈骗: 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急需用钱”等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
4.冒充房东短信诈骗: 冒充房东群发短信,称房东银行卡已换,要求将租金打入其他指定账户内。
5.冒充黑社会敲诈类诈骗: 自称黑社会人员,受人雇佣要对其加以伤害,但事主可以破财消灾,然后提供账号要求受害人汇款。
防骗小妙招,牢牢记在心
1.短信内链接谨慎点! 不要轻易点击短信内自带的不明链接,不在链接中输入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2.不明电话不回拨!不轻易接打“无显示号码”电话,不要拨打短信里提供的不明电话,所有客服电话以官方提供为准。
3.不给陌生人转账! 不轻易相信任何陌生人信息,不轻易在聊天中透露个人隐私信息。
4.通过正规网站购物! 不轻信“天上掉馅饼”的中奖、优惠信息!
5.通过官方渠道退票、改签! 不轻信黄牛、代购提供的虚假信息!
6.钱款来往核实身份! 亲戚朋友在微信、QQ、支付宝中借钱、转账等行为要与本人进行核实!
7.冒充国家公职人员不轻信! 不轻信经济犯罪、法院传票、绑架等恐吓电话!
8.及时拨打110! 难分真假或发觉被骗时,及时报警处理或联系银行将资金冻结,避免损失。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要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当确实遇见电信网络诈骗事件时,要及时上报学校老师,并拨打87571110或96110迅速报案,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减少诈骗事件的发生。
